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在喀斯特地貌上书写不屈的篇章——广西河池特色开发扶贫记

发布日期 : 2014-01-08 00:00:00     作者 : 唐园结 何兰生 高杨 燕玉海     来源 :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红水河畔的东兰县坡豪村。 权晟摄

    本报记者 唐园结 何兰生 高杨 燕玉海

    这里不占地利,喀斯特地貌上到处是裸露的石山,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到60%,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

    这里天赋财富,奇山秀水风光无限,民族风情魅力无穷,清新空气使人氧醉神迷,流连忘返,生态财富极其可观。

    这里人和思进,中央战略关注,社会共济支持,政府全力推进,人民自强不息。

    这里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里便是滇桂黔石漠化区的扶贫主战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如今,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指引下,河池人转变“等靠要”思想,创新扶贫理念、方式和载体,变发展劣势为生态优势,书写了一首开发扶贫的动人诗篇,在“幸福河池”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从“扶贫开发”到“开发扶贫”,变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 

    隆冬时节,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在朦胧的月色中到达河池。一路上,“十万大山”的蜿蜒盘旋,颠簸不平的乡村山路,不仅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无声地倾诉着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沉重。

    河池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石漠化面积占广西全区石漠化面积1/3还多,农业生产基础极其薄弱,有“七山一水两分土”之说。全市561万亩耕地中旱涝保收面积仅有83.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人口占1/3左右。当地有个苦涩的玩笑说:一家人有三块地,一块被竹筐扣着,一块被草帽盖着,回头找另一块,原来就坐在屁股下面。

    生存虽然艰难,但河池人从来没有自我放弃,一直顽强地与贫困斗争着。在国家上一轮扶贫开发中,河池人用了十年时间,累计解决了5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的“四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弱小的河池,在扶贫工作上仍面临六大瓶颈:贫困人口多、面大、程度深、返贫率高,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足以支撑新阶段脱贫致富的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然不高,政府本级财政对扶贫能给予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扶贫干部和队伍的工作能力也有待加强。突破一个瓶颈都不容易,六个一起解决更是难上加难。

    2011年5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对新一轮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河池所辖10个县(区)被纳入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河池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性发展机遇。

    在充分认识内外部条件基础上,河池市委、市政府的共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面前,首要任务是转变扶贫思路和理念,变传统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扶贫开发’重在外部扶贫,是别人扶我们;而‘开发扶贫’就转换了思路,更多地强调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自此,“扶贫开发”四个字在河池变为了“开发扶贫”。

  “换届不换思想、换人不换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整市推进”和扶贫模式的“整乡推进” 

    从国务院扶贫办到河池挂职的副市长徐晖在介绍河池开发扶贫的特点时说:“把河池扶贫工作放到全国看,许多办法符合地方特点、很有创新,对全国其他特困地区尤其是石漠化区扶贫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河池的创新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通过上一轮扶贫攻坚,尽管河池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但新一轮扶贫和石漠化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已解决温饱的群众收入不稳定且标准低,返贫率较高,仅2010年全市返贫人口就有3.9万。

    河池市扶贫办主任莫杰介绍说,很多贫困群众分散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十几户、二十户组成一个屯落,上下山大多靠步行。截至2011年底,全市1497个行政村中有1133个贫困村。

    河池市的决策者们意识到,河池的开发扶贫必须要有支撑百姓可持续致富的主导产业。虽然河池的农业产业有一定基础,一些农产品也有些名气,但是没有形成规模,也未充分产业化。针对产业化、市场化的不足,河池人找到了一条把自己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路子。

    凤山县是河池较早种植核桃的地区,2002年退耕还林时县里引导村民在山地种植核桃,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筹措了400万元扶持购买树苗。在之后十多年里,凤山县委县政府“换届不换思想、换人不换核桃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把核桃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如今凤山已成为广西的核桃生产基地县,种植面积占全区的74%。

    在石山上种植核桃既能根治石漠化顽症,又能使农民脱贫致富,并且可在房前屋后、田边路旁种植,不会大量占用耕地。为此,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集全市之力,建立7个核桃生产基地县,力争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2020年达到500万亩,让河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主要的核桃生产、加工基地。说干就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产业办公室、开发研究中心,市县财政投入上亿元资金,培训23万人次。2012年冬,百万山区农民冒着严寒上山挖树坑、背泥土、种核桃;2013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市县四套班子全部上山种核桃树。如今河池的核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0万亩。河池发展核桃产业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肯定。2012年7月,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片区)产业开发扶贫现场研讨会在凤山召开。

    核桃产业的成功实践让河池人尝到了甜头。紧接着,河池明确提出把包括核桃在内,以及糖料蔗、桑蚕、火麻、油茶、高淀粉薯类、香猪、瑶鸡等八大产业作为新阶段扶贫产业,制定产业规划“整市推进”,并由此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2012年,全市投资规模在500万元或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1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家。2013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总数达558家。

    河池扶贫的另一项创新是“整乡推进”模式,区别于各地扶贫中普遍实施的“整村推进”,以乡为单元便于从更大程度上整合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发动群众,以更高的规格标准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

    黄德意说,以前“零敲碎打”不能形成规模,“各村为政”更难以产业化和市场化。“整乡推进”可以变“点状开发、点状发展”为“连片开发、连片发展”,并且能更好起到试验示范作用。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是“整乡推进”的一个试点。走进大安乡,记者看到,红心香柚、核桃等新兴产业已遍地开花,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兴建和升级改造,教学楼、卫生所、养老院等建筑拔地而起,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这是大安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一年多来的景象。从2012年4月起,市委市政府共整合资金3.343亿元,在大安乡实施300多个子项目,大力推进全乡的农业产业化。目前,全乡累计种植红心香柚8150亩,核桃1.12万亩,受益贫困户2057户,产业覆盖贫困户扶持率达91%。“整乡推进”模式成效明显。

    别看仅仅是两个词的位置互换,其中却体现了内涵的深刻变化,突出开发为重的理念,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长远发展和稳定致富;坚定产业开发的路径,形成可支撑脱贫致富的规模化产业;强化智力开发的方式,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走出山区、摆脱自然条件束缚的能力,从而实现长远脱贫的目标。

    副市长黄德意说,开发扶贫不仅仅是产业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智力开发,不仅要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开发,鼓足扶贫工作更强的内劲和后劲。

    在全新的扶贫思想和理念统领下,河池进一步提出“锁定目标、分段推进、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健全机制”的新时期扶贫工作总思路,谋划出台了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及26个配套文件,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整体构架和支撑体系。

    一级连一级,一级套一级,围绕共同的目标,河池市的开发扶贫工作逐级推向深入。

  “山有山的文章、水有水的文章”,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支撑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河池的石山地貌是贫穷的代名词,而在土生土长的黄世勇看来,山有山的文章,水有水的文章,石头有石头的风光。贫困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笔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生态财富。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生态是河池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

    河池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红七军和韦拔群故乡”等美称,有四大旅游品牌:奇山秀水、民族风情、长寿资源、红色记忆。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1991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该县仁寿源景区是在邓氏祖宅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当地的长寿文化和仁寿精神,亲身体验瑶乡传统。

    儒礼桃花源新村由该县那桃乡达西屯改造而来,被整体规划进仁寿源景区,现有农家旅馆3000平方米,客房65套,以及康体活动场、梯级游泳池、旅游餐厅等场所。村民通过出租房屋每月能收入500元,加上到景区打工收入,这个在2010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的穷屯,如今年人均收入实现8000元。

    以此为依托,河池探索“以旅助农,以农兴旅”的旅游扶贫新模式,着力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涵盖周边六个县,并由此延伸,将红水河流域打造成为以养生度假、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主体功能的国家生态旅游基地。2013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约685万人次,同比增长21.77%,旅游收入约58亿元。

    产业支撑不仅在巴马崭露头角,大自然赋予了河池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多样化的光热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和多种生物资源,河池的农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如桑蚕、糖料蔗、水果、毛葡萄、板栗、八角、山茶油、油桐、香猪、山羊、乌鸡等,新兴特色产业有食用菌、高淀粉红薯、火麻、中草药、烤烟、核桃等,都具有带动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

    桑蚕业是河池最大的亮点产业,规模、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连续八年排名全区第一。2013年上半年,全市桑园面积76.35万亩,鲜茧产量达4.67万吨,预计全年种桑养蚕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占农民总收入的21%左右。

    记者在东兰县的深山中,见到了枫树林生态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黄秀红。“哩哩哩哩……”伴着她响亮而急促的口哨声,原本寂静的山林中、梯田的田埂上,马上就热闹起来,成百上千头小黑猪从草丛中抬起头,摇着尾巴向猪舍跑去。“我是在用当地‘山歌’招呼猪回圈,它们听得懂。”黄秀红笑着说。

    在广东做过14年服装生意的黄秀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返乡创业搞起了黑山猪特色养殖。她采取散养方式,早晨把猪赶到山上,吃草、吃蚱蜢,中午加一点玉米粉、米糠、红薯藤,一年出栏一次,每斤肉卖到30元。记者眼前能及的山林和坡地只是合作社的一个场,仅这个场就有4000多亩,养着3000头黑山猪。黄秀红说,县里对搞特色养殖非常重视,包括猪舍扩建、道路硬化、沼气池建设、生猪无公害处理等都给予了支持。合作社目前拥有核心社员360户,年出栏黑山猪两万多头,产值2000多万元。

    通过转变新时期扶贫工作思路,河池在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开发扶贫道路上初战告捷。全市上下形成了农业发展“谋好战略、定好布局、抓好抓手”的指导思想,提出“四化共推、错位发展”的核心理念,发展“三特三错”产品,即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和错季生产、错峰入市、错位发展。通过近两年卓有成效的开发扶贫工作,2011、2012年河池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1.6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595元增加到2012年的4620元,增长28.51%。

    河池,这片曾经充满艰辛的土地,正在成为一块顽强奋斗的热土;河池的特色开发扶贫也正“在路上”高歌猛进,一个独具生态魅力、特色优势和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新河池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查看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