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香城泉都”的绿色崛起

发布日期 : 2013-12-13 00:00:00     作者 :     来源 : 农民日报

    宜居城市咸宁。(资料图片)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走,人在画中。”湖北省咸宁市被青山绿水环抱,淡淡的桂花馨香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地深呼吸。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城十二泉,泉泉有洞天。”湖北省委、省政府在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支持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咸宁‘两型’社会建设、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城市建设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发展形势很好,可谓‘万事俱备,东风浩荡’。”省长王国生说:“咸宁是一个很有品位的城市,不到咸宁不知湖北之美。咸宁的城市规划、管理有特点,给全省带了头,创造了经验。”

作为城市圈中离武汉较近的中等城市,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主动依托武汉,服务武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咸宁建设成武汉城市圈绿色产业生态基地,打造武汉“后花园”和武汉城市圈南极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如今的咸宁,绿色成为魅力名片,生态就是金字招牌。绿色的背后,是亮丽的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连续四年GDP以百亿元的速度增长,咸宁已经成长为武汉城市圈内最具生态优势的城市之一。

生态优先,园区引领绿色产业强势崛起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决对先污染后治理说‘不’,坚定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不动摇。”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

咸宁是湖北的“南大门”,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与湘赣接壤,是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中的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城市森林覆盖率54.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357天,地表水IV类及以上的水体比率达100%以上。

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咸宁市提出绿色生态是咸宁的“命根子”。市长丁小强说,咸宁的发展恪守“五个一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未完成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县市一律实行“区域限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

咸宁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底气十足: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

用科学理念谋划绿色发展。咸宁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立足于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以“特”入市、以“特”扬名、以“特”取胜。

全力培育“百亿竹产业”。今年咸宁市级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作为竹产业发展基金,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产业园区建设。

记者在竹产业园区看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的园区,工地上一派繁忙。“巨宁公司投资1.2亿元的重组竹项目已完成厂区建设,第一期四条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全部投产后年加工楠竹400万支,年产重组竹5万立方米,产值5亿元,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重组竹生产基地。”巨宁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王志勇介绍说。

“园区建设将成为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市委副书记陈树林告诉记者,咸宁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60万亩,其中楠竹150.6万亩、立竹量2.5亿株,年产楠竹2200万株,竹类资源占到了全省的80%,建成万亩以上竹基地2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竹加工企业32家,其中巨宁竹业、恒通竹业等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

赤壁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重要源头之一,也是湖北“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青砖茶)板块”基地。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5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4.3亿元,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茶叶企业18家。

全力打造“百亿茶产业”。为了发展茶叶产业园区建设,咸宁市专门设立1亿元基金,按照百亿茶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百公里茶叶长廊。

投资10亿元的中国·赤壁羊楼洞生态文化产业园将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湖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基地。

“按照‘延续百年茶香、擦亮百年品牌、打造百亿产业’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值20亿元,产业链产值50亿元。”赤壁市委书记江斌说。

今年6月13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正式批复赤壁市组建“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

“充分利用武汉的大市场、大流通优势,把咸宁建成武汉市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咸宁市委副书记陈树林介绍,近年来,咸宁市以咸安鸡业、嘉鱼蔬菜、赤壁猕猴桃、通城油茶、崇阳鸭业、通山水果六大特色产业为基础建立起六大产业园区,推动了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既实现了快速发展,又保护了青山绿水,促进了社会和谐。

数据显示,上半年咸宁市新投产2000万元以上生态经济项目120个,总投资额229.7亿元。全市农林加工企业发展到500余家,加工年产值30.5亿元。农业特色基地发展到350万亩,茶叶、苎麻、桂花、猕猴桃、雷竹等丰富的农业原料催生出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0家市、县级龙头企业,培育了近700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任振鹤说,咸宁的发展中,要让“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致追求,让绿色政绩观成为全市各级干部的一致追求,让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一致追求,让绿色消费观成为广大市民的一致追求,真正实现“绿色崛起”。

实践证明,咸宁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种发展计划及各具特色的基地、板块、片带形成的产业园区,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而且实现了市场繁荣、技术提升、品牌创建协调发展。

集聚发展,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

咸宁,中国桂花之乡,全国90%的古桂树集聚于此。在咸安区桂花镇,大大小小的桂花苗圃基地随处可见,正在地头移植花苗的邓昌盛告诉记者,“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桂花,一年纯收入不少于12万元。”

“要引导农民延伸产业链条。”桂花镇镇长李子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地依托桂花产业资源优势,鼓励农民涉足桂花苗木物流,此举不仅让该镇桂花苗木销售量大增,还带动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镇通过物流快递苗木收入就超过1亿元。

自2000年起,咸安区采取部门带头、典型引路、示范推动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区苗圃发展到5万亩,其中桂花面积2万亩,种植桂花苗木1.5亿株,桂花育苗户1300多户,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依托资源发展桂花深加工。咸安区先后建成4家规模以上桂花加工企业,产品有桂花茶、桂花酒、饮料、糕点、桂花浸膏、香精等50余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还外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全区桂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从业人员超过200人。桂花产业已成为该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咸宁北隅的嘉鱼县,过去只知有鱼,近年来蔬菜产业急剧扩张,已经建成25万亩蔬菜基地,成为国家级“菜园”。

在嘉鱼县陆溪镇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记者了解到陆溪口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了5个生产小组,还组建了生产技术指导、育苗、机耕、物资供应、收购5个专业化服务组。

“今年种植三季蔬菜,预计产量150万公斤,产值1200万元,农户可实现人均增收1万多元。”在合作社石村二组蔬菜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漆学文边翻腾西红柿秧边对记者说。

通山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强化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通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通山县九宫山镇畈中村,现代牧业集团投资4.2亿元的万头奶牛项目,带动了5个乡镇2万亩玉米、燕麦、茭白等青饲料种植;林宝公司除开发万亩香榧基地以外,还投资开发九宫山镇青山油茶改造,建立“世界茶花谷”基地,并带动农户种植名优水果3000亩、茭白6000亩。

崇阳县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山林经济和旅游业,规划发展水果10万亩、泡桐10万亩、油茶10万亩、楠竹10万亩、山上养猪10万头。

“10年时间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40万亩,项目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2亿元,利税10亿元,农民的收入将大幅增加。”通城县委书记姜卫东告诉记者,通城古有“一茶、二猪、三菜、四麻”之说,目前全县有老油茶林9.6万亩,年产油茶籽2万吨,产油1650吨,产值达8250万元。正在抓紧推进50万头“鄂青一号”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建设。“每斤猪肉35元,每天3000斤很快销售一空。”

“农民的思想认识翻天覆地。”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济民告诉记者,“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发展了经济,更关键的是看得见的实惠让农民‘种田肚子圆,养猪为过年,鸡蛋换点油盐钱’的固化思想得以瓦解。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

“以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咸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晖介绍,在产业化发展中,该市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与合作经济体系,引导农民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动农户、农户带动基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带动农民致富。

城乡互联,村企结对建设美丽乡村

“农民别墅错落有致、文化中心功能齐全、森林公园四季常青、田野山庄耳目一新……”眼前的这一切,让人感觉置身于山水画中。“这哪里像农村,住在这里比我们城里还舒服。”在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游玩的江苏游客汪先生很是羡慕。

建设美丽乡村,咸宁市坚持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遵循“用地集约、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建设原则,在官桥、四邑、净堡、界石等村探索“村企共建”模式,成功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支撑、企业帮扶”推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之路,促进了土地资源大节约、产业结构大调整、农民收入大增长、农村面貌大改变。

新农村建设,产业是基础。咸宁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摒弃“穿衣戴帽”的简单做法,把发展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造血”,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资金,难点也是资金。”咸宁市副市长闫英姿告诉记者,为了有效化解资金难题,咸宁摒弃由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动员市内企业与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以企带村、村企共建、一对一帮扶”,有效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

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与田野集团结对,计划整合资金2.37亿元,整体打造油茶、水产、有机稻、旅游观光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

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依托联乐集团,计划整合资金2.3亿元,规划建设千亩苗木、千亩花卉、千亩蔬菜、万亩竹柳、农家乐等五大产业基地,目前项目建设全面动工;

嘉鱼县渡普镇净堡村与嘉晟公司达成协议,计划整合资金6500万元,规划建设3000亩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示范基地;

嘉鱼县陆溪镇界石村在湖北中烟公司和省烟草公司的帮扶下,计划整合资金3000万元建设千亩设施蔬菜、5000亩蓖麻良种繁育基地、年出栏2600头养猪场和年产万吨有机肥厂;

通城县玉立樊牌新城以玉立集团公司自身的经济文化优势为“龙头”,发展千亩工业区、千亩现代农业区、千亩畜禽养殖区和千亩新城居住服务区,优化村企之间土地、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企村共同发展;

……

“咸宁两型社会建设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秉承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的理念,加快城郊型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着力增强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功能,力争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实现咸宁社会经济‘绿色崛起’,为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提供坚强保证。”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说。



查看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