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时代律动

发布日期 : 2013-11-27 00:00:00     作者 :     来源 : 农民日报

    图为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远景。

    

春赏桃李夏观荷,秋闻桂子冬品梅,四季花开的城市郊区,吸引着一批批市民徜徉在田野花海之间;

网上买菜成为都市新时尚,市民只需在家中轻点鼠标,带着泥土清香的各类蔬菜瓜果,就会在当天从农村的田头,送到自家社区的“电子菜箱”里;

耕地、山林、水面、滩涂,在市内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每天都有各类的农村资源“挂牌拍卖”,搭起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桥梁;

德国拜耳、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一家家海内外知名农业企业陆续入驻东湖高新区高农生物园,农业“硅谷”规模初显。

这就是素有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之称、国务院定位的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城市——湖北省武汉市的现代都市农业所呈现给我们的样貌:农业农村和现代都市紧密交织、相融相生。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现代信息科技和都市元素不断融入,推动着农业提档升级;同样,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里,农业农村的影子无处不在,来自田野乡间的律动绵延不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武汉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穿行在武汉的都市与乡野之间,记者感受到,对于这座现代省会城市而言,农业绝不是“盆景”般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和陪衬,而是已经成为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融入了城乡一体化的脉搏中。

理念先行——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谋划农业,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为农业发展留足空间

走进武汉市农业局,墙上挂着的那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图(2012-2020年)”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在这张规划图上,红黄绿三种颜色清楚地划出了种养业“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整个城市中,哪里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哪里是农业用地,哪里是生态保护空间,都有着明确界定。种养业、加工业、种业、林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等,各项产业分别依据资源状况及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武汉把农业严丝合缝地嵌入到了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中,与城镇规划、工业规划相吻合,不可分离,也不容挤占。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需要树立‘全域武汉’的理念,明确新城建设、工业发展、生态绿地的空间布局,并给‘菜篮子’工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留下空间。”阮成发说。

通过这样的规划,武汉把全市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寸不留地用足用活。据了解,现在武汉发展工业园区,每个区县每年至少10平方公里,但这不会影响农业,因为哪块地干什么,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域功能界定。

“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有总体和长远的规划。”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今天在这里建大棚,明天又全部推掉搞工业,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武汉绝不会出现。

城乡统筹,工农统筹,武汉正用这样的视角来考虑着自己的农业问题。

这样的思路也并非是一天就形成的。事实上,从2001年都市农业建设正式启动,到2008年首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再到后来一系列思路清晰的规划和推进,十几年间,武汉的都市农业发展理念一直在不断与时俱进,顺应不同阶段,引领农业发展。

“过去,我们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就是城郊农业,就是种养业,比较简单。”武汉市委副书记胡曙光说,“现在,我们必须要站在‘四化同步’的大背景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去谋划都市农业,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增进武汉千万人民福祉的现实需要。”

的确,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武汉正显露出强劲的跨越发展势头,其现代都市农业从而也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武汉提供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先进生产要素,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转型升级适逢其时;

城市人口日益增加,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产品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农业功能亟待开发拓展;

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支撑农业越发有力,各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反哺农业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武汉成为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一系列战略激发了武汉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城乡资源要素正在不断流动重组,所有内容需要统筹考虑。

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正是这样全新的发展阶段,促使着武汉“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作为“一盘棋”来考虑,用现代都市农业串联起城乡工农,一个全新的工农互动、产城融合、城乡共赢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武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保障供给——

拎稳大都市的“菜篮子”,让农民种得舒心,市民吃得实惠

2008年的全国性雨雪冰冻让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罕见的灾害性天气,曾使得多地农产品价格一片“涨”声,然而在武汉,那一年的“菜篮子”产品价格却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幅上扬。   

偶然中注定必然。事实上,多年来武汉“菜篮子”产品价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尽管近年来发生多次自然灾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但武汉的“菜篮子”产品价格却一直稳定可控。对这个常住人口达10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都市农业服务城市、保障供给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稳定的价格首先源于充足的市场供给。据了解,武汉“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70%以上,其中淡水产品、蔬菜总产量分别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和第二。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37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66个。

基地的建设当然不是一日之功。这得益于十几年来,武汉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规划先行的理念,为“菜篮子”留足了空间,保证了足够的规模。

武汉市农业局局长谭本忠告诉记者,今年,武汉又新建了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全部集中连片发展,建在交通便利之处,配套建设净菜加工、物流等设施。“按照最新制定的《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基地全部位于‘适宜发展区’,既不会对城市环境产生破坏,农产品也不会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污染。”

充足的农产品供给保障,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武汉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耀明说,仅这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市财政就投入了9亿多元。

这种“城乡统筹、以工补农”的思路,使得武汉“菜篮子”工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足的农产品,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2年,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90元,其中“菜篮子”产品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80%以上。

为了保证农民种养得舒心,市民吃得实惠,武汉在农产品流通、产销衔接上下足了功夫。全市建起了75个产加销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一大批农产品超市、集贸市场、小区便民店等,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超市等与生产基地进行对接,并大力发展适应都市需求的流通新业态。

不到三年时间,销售产值实现从零到5000万元的突破,武汉家事易公司用事实证明这一新型流通业态的旺盛活力。

近日,记者在家事易公司亲历了这一新业态的全流程。在净菜分拣车间,两个多小时前还在地头的蔬菜已经开始分类,工人按照不同品种不同规格整理包装。包装好的产品贴上条码后进入偌大的智能化配送中心,现代化的配送线按照市民在网上下的订单将各类蔬菜归并装箱。配送中心外,排成长龙的冷藏小货车正有序装车,将产品送到各个社区中的“电子菜箱”,菜品进箱后,公司智能服务中心的短信平台就会立即向用户发送提示信息,市民凭自己的智能卡就可刷卡开箱取菜,全程不超过24小时。

家事易公司董事长曾传学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武汉全市1200多个小区投放了1649组“电子菜箱”,由于供应链系统直接对接田间地头,降低了流通成本,菜价比市场价还要便宜。市民通过这样的方式买菜,足不出户,一站购齐一日所需,可以说是省时省力又省钱。

这是一个集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易流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是武汉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新的探索,其体现的正是现代都市与农业的充分对接。

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从建立市场监测预警机制,为政府调控提供决策支持,到发展标准化生产,打造“横到边、纵到底”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建立抗灾生产应急机制,保障恢复生产,到强化科技支撑,推广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武汉的“菜篮子”工程在创新中不断升级,保障了这座省会城市重要的民生。

融合发展——

立足都市市场需求,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实现三产融合、城乡融合

保障供给,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但如今,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功能的内涵和外延早已超出这个范围。

如意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是一家农业企业。在公司的自动化精量播种车间,记者看到,一个个育苗穴盘里被填充上了红色的基质。公司董事长陈珠凉告诉记者,这些红色的基质是来自黑龙江的落叶土,富含有机质,是上好的营养土。

“千里迢迢从东北运输土壤来育种,这对传统农业来说,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如意情公司,这却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东西湖区区长刘子清说,在这家融农副产品引繁、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里,原本简简单单的农业生产早已颠覆了传统的概念,被演绎得纷繁复杂、色彩缤纷。

 这其实也是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缩影。十几年来,武汉的农业对接城市需求,借力都市先进生产要素,已经从单纯的种养业跨向产加销一体化,从单一的经济功能拓展出生产、生态、生活多种功能,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三次产业正在实现融合发展,带来的是城乡良性互动、农业产值的成倍上升、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是最常见的一种都市农业形态,而即使是这种看似普通的产业,也被武汉把功能拓展到极致,做出了难得一见的气势。

“十里飞如雪,江花相映白。”每逢芦花飘飞时,蔡甸沉湖湿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便会游人如织,好不热闹。连绵23平方公里的芦苇带,为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

而像这样的迷人景观,在如今的武汉一年四季不断线。樱花、杜鹃、郁金香、油菜花、荷花、梅花……各色鲜花次第绽放,亮出了武汉“新花城”的名片。武汉市赏花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武汉出台《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年)》,市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大手笔打造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两大花卉交易中心、两大都市赏花园和十大赏花景区,推出赏花游“大盘菜”,使得游客人数井喷,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对农民增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赏花游”是大众化的普通产业,那么农业的高端前沿产业在武汉同样有着不俗表现。在高新区的高农生物园,记者领略到了武汉在生物农业上的大手笔。这个园区由全资国有企业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建,占地204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园区产业涵盖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等各个板块,中国种子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丰乐种业、德国拜耳、杜邦先锋、瑞士先正达,一个个国内外响当当的农字号企业陆续入驻,奏响了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的强音。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争取在2015年底形成100家以上中国生物农业企业先锋集群,投产后企业将实现收入400亿元。

改革转型——

激活农业农村资源,进行重组,形成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让城乡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从武汉市区驱车两个多小时,在新洲区孙岗村仓阳岗的一片山坡地上,记者看到了一座挂着“仓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牌匾的小楼。合作社理事长柳仕堂跟记者讲起了合作社成立发展的来龙去脉。他说,村里的许多山地,由于常年无人耕种,都成为了小荒山。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很心疼,于是在2010年发动其他9户农民,一起成立了这个合作社,一共流转了500多亩地,搞规模化种养,农民按土地面积折股分红。

现在,仓溪富土地合作社的经验已在武汉全市推广,武汉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街(乡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创新农村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目前,已经有2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挂牌运营。

推动土地的股份合作,只是武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的其中一项工作。2006年和2011年武汉分别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颁证率分别达99.5%和99.01%。获批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后,全市继续系统开展集体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房、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设施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代理平台已经建成。

武汉市江夏区围绕农村房屋登记工作,实现了信息采集、勘测制图全覆盖,对农村房屋实行GIS精确定位,率先在全市研发了农房查询管理数据库,实现了农村房屋“人、房、图”综合信息数据库关联,按照“申请确权”的原则确权颁证,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城乡一体化、网络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有了明晰的产权,武汉农村的耕地、滩涂、林地、宅基地等资源都已纷纷“活”了起来,资本化流动重组成为可能。为了有效盘活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土地市场,早在几年前武汉市经管局就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实现农民土地资源资本化。江夏区委副书记张贵达介绍,2012年,全区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2.4亿元,土地经营权抵押0.6亿元,惠及15家农业生产企业,直接受益农户达1.5万户。

“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道平岗村1079亩‘四荒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出租。挂牌价格:100元/年/亩……”这是近日记者在武汉市农村产权交易所交易大厅屏幕上看到的一则挂牌信息。农交所总经理孙晓燕告诉记者,该所于2009年成立,为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组织交易等服务。为了推动土地流转,农交所围绕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地产业特点,将土地信息进行项目包装,挂牌推介。业主在获得相关土地经营权后,可以凭农交所出具的鉴证书,向银行进行融资抵押贷款。

农交所推出的这种农村产权交易和抵押贷款的方式,目前正在武汉全市复制。2012年,全市交易各类农村产权426宗,涉及土地面积16.47万亩。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4.6亿元。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通道正在打通,许多工商业主纷纷投资农业,改变了城市单边抽取农村优质资源的状况。

农村产权交易也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有了基础,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据统计,目前武汉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万亩,发展家庭农场1962家。同时,部分农民在流转自家土地后,改变了城乡两栖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快。

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这样评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随着城乡要素流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厘清农村资源产权,使之变成能够流通的金融资本。武汉把农村耕地、养殖水面等农业资源通过产权化等方式,实现了农业资源资本化。通过资源的重组,形成了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查看更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