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农上海办事处_优质农产品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_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

最新资讯:

协会简介

协会文件

协会上海办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

办事处职责

专项工作

协会动态

会员之家

政策法规

认定工作

品牌建设

行业活动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310弄24号
邮箱: zgynxh@sina.cn
电话: 021-55215077
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上海办

协会上海办

福建:绿色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日期 : 2014-04-10 00:00:00     作者 :     来源 : 福建农业信息网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福建自古以来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在福建经济社会中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挑战增大,但我们生长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农民兄弟依附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动摇,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也一刻不能停歇。对福建这个与台湾最近的省份而言,农业的发展更是承载着两岸基层民众的深度融合,这片绿色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生态美,百姓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奋斗目标,要让绿色真正崛起于福建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福建省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发展的品质和效率,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在目前的情况下,全国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在迈向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真正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让绿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谈何容易。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福建省立足于现有优势,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逐步摸索出一条将生态保护与生产建设有机统一的新路。2014年2月,春节刚刚结束,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就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考察。苏树林在厦门考察时了解到金草集团、银鹭集团都是当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苏树林仔细询问发展现状,充分肯定企业科技创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并鼓励他们引领周边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201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福建将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安全、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支持等8个方面推进福建现代农业发展。

  根据规划,福建将加快福清、漳浦、永安、上杭、仙游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漳浦、漳平永福、清流、仙游、福清、惠安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在全省创建9个福建农民创业园、73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福建将从2014年起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实施新一轮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设施种养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到2015年,福建每年安排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3.5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并明确了设施蔬果、设施畜禽、设施食用菌、设施花卉、设施林业、设施渔业等各个产业的发展目标,还提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项目实行用电用地政策优惠。

  农业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千万农户的切身利益,福建省政府将此牢记于心,要让农户真正幸福生活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要使绿色经济在福建真正崛起,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切实抓好落实,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厅厅长张立先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福建农业部门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实现“百姓富”的关键,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增加生产经营收入,同时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并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住房等资源资产,不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实现“生态美”方面,福建将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方式。

  闽台两地农业合作 促两岸民众深度融合

  2013年,是两岸交流交往大发展的一年。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ECFA后续商谈继续推进。据统计,两岸贸易全年达1972亿美元,同比增加16.7%。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达80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2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个人游52.3万人次,激增174%。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举行的第五届海峡论坛,更是以其亲民务实的风格,成为两岸基层交流的品牌。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闽台两地气候、地理情况相近,文化相通,两地农业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引进台资项目和平潭开放开发等亮点之外,闽台两地农业合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12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以上,继续位居大陆各省(区、市)首位,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领域的排头兵。

  2013年,通过成功举办第五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村对接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交流会,福建省40个县、50多个乡镇的农民代表和台湾16个县市、40多个乡镇的农民代表,实现面对面交流对接,闽台两地50对农民合作组织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促成了一批项目生产落地。两岸乡村农田水利建设交流会、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闽台农业产业交流不断深化。2013年初以来,台湾来闽进行涉农参访、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的人员达1.2万多人次。大陆目前已有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福建省占了6个。截至2014年1月,累计有512家台资农企入园创业,引进台资9亿美元。闽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交流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闽台两地农业的合作,农民的合作,更多的是两地基层民众的交融与互助,台湾发挥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的市场,使得两岸民众在福建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奋斗、共同致富、共同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合作共赢,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百姓之间的深度融合。这才是福建在全国对台工作中立足于地缘优势、亲情优势,应该并可以大有所为的地方。

  据了解,福建省政府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在2014年,继续从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合作与对接、突出品种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鼓励农业科技合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行财税扶持、提供用地优惠、强化金融保险服务、完善合作机制等多个方面促进闽台两地农业合作,相信闽台农业合作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位于福建大田县的江山美人生态茶叶公司,就是闽台合作的典范,如今,台湾的“东方美人”茶也在福建生根,两岸农民兄弟实现了双赢。

  迎难而上 让绿色崛起于八闽大地

  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下,福建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如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加大;农产品品质安全监管任重道远;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是难度较大的问题。

  县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福建农村建设的一大问题,但福建省委、省政府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扶贫力度。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福建省确定了南平、政和等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专门出台了《福建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福建将逐步加大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更加重视研究森林覆盖率、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等生态考核指标和办法,提高奖补额度,并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予以倾斜支持。福建这片希望的田野,不能让任何一处落下。2013年,福建组织实施5万户20万人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扶持100个100户以上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8亿多元,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加强220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累计筹集21.2亿元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帮扶前的3173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推动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挂钩帮扶工作,认定了12个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目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经进入“脱贫战斗状态”,各种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正在谋划、对接、布局和实施。

  虽然脱贫脱困无法一蹴而就,福建农业发展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但是,这些问题难不倒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奋斗的福建人民,他们众志成城,一马当先,立志要将绿色真正扎根于八闽大地,扎根于海峡两岸基层民众的心中,让福建成为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之地,让广大农民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受益,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分享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

  深化林改:不砍树也致富

  福建省的林改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从2003年开始,福建省开展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伴随着改革深化,福建的山更加葱郁,林更富生机,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的目标。

  福建省于2010年启动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四绿工程”,让森林进城、上路、下乡、入村。短短4年时间,全省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00万亩以上。通过造林,森林树种结构得到较大调整,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从以杉木、马尾松、桉树等为主增加到40多种,基本构建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福建现有林地面积1.39亿亩,森林面积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95%,森林蓄积量达6.0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森林资源“双增”目标。厦门市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林业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总产值超过3500亿元。同时,实施“千万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蛙等林下养殖业,林下化学、生物质等非木质产品采集加工业,以及森林人家、森林景观利用等森林旅游业,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开发,林下经济的发展,打出了一张生态、民生双赢的好牌,仅2013年收入就达到706亿元,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德化县积极利用生态后发优势,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不砍树,也致富”。转变林业经营理念,集中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资源,打造一批林下经济项目典型。位于泉州市德化县的萌典御草园林下种植基地,是德化县唯一一家以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黄花远志”被誉为林下“三宝”的复合型种植基地。该基地位于“德化县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埕镇塔兜村的原始阔叶森林里,是由下岗女工徐明媚为董事长、56名以女社员为主体而组建的“德化县萌典御草园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成功种植被福建省列为濒危珍稀名贵药材的原生“金线莲”1万多箱80多万株、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的“铁皮石斛”10多万株、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华本草之一的“黄花远志”10多万株,并成功研制和开发出了具有防病养生保健之功效的“戴云神韵”、“九仙传说”、“石牛印象”3个原生金线莲乾品,“铁皮石斛鲜枝茶”和“黄花远志原生茶”等系列品牌产品,至目前,扣除成本外,已创产值300多万元,每个社员从中可获利16000多元,同时还示范带动当地农户150户、450人次的辐射发展,及时为当地及周边同行和林民提供技术、谘询、培训、资讯等服务,促进农户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让林农享受更多“绿色福利”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美”。

  随着林改的持续深入,福建的青山绿水得以保存并持续扩大,林农也因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走向小康,“百姓富”与“生态美”不再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实现了有机统一。



查看更多 >>

TOP